项目进展

“碳中和技术论坛”第二期论坛“面向碳中和的储能技术” 成功召开

2022年7月11日,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清华大学举办“碳中和技术论坛”第二期论坛“面向碳中和的储能技术”。本期论坛主要关注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展,探讨未来大规模储能发展技术路线。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为论坛致辞,线上参与活动人数超过5千人。

邹骥总裁指出,储能是将大规模、高比例、间歇式的新能源电力转换成安全、平稳、持续电源的重要技术,随着更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储能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储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需配置不同储能技术,以实现新能源高效率消纳,支撑能源结构转型,因此,需加强统筹规划,充分考量特定电源、用电地区的特点,并根据抽水蓄能、空气储能、化学储能等技术的适用场景,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发展和建设储能设备;此外,储能发展还需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特别是要科学合理分配储能的成本与收益,以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

贺克斌院长认为,全球低碳技术专利申请呈现新的趋势,电池与储能技术成为新一轮竞争热点,在相关前沿技术研发领域,特别是国际专利保护方面,中国应持续关注和投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市场中,锂电池储能占绝对优势,我国锂资源供应存在巨大压力。未来,一方面要持续提高锂电池效率和寿命,开展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无资源压力的储能技术,包括钠离子电池、有机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热、储冷等物理储能技术,以及不同形态的储氢技术。

此外,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陈海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先锋研究员、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史翊翔教授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俞振华常务副理事长分别围绕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进展与趋势、钠离子电池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探索、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进展、氢储能技术应用进展与创新展望以及全球储能发展回顾与展望作特邀报告。

会上,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教授介绍了能源基金会支持开展的《中国储能技术路线展望》研究计划。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金涌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范丽珍首席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周恒辉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陈浩森教授、清华大学地学系张强教授、化工系王保国教授、环境学院鲁玺教授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今年,能源基金会还将继续与清华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共同绘制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技术发展前景和路径,并围绕储能、风光,新型电力系统等关键支撑技术的技术创新、工程布局、产业化发展战略等前沿问题,陆续启动一揽子系列研究。能源基金会也将同步支持“碳中和技术论坛”系列学术活动,聚焦碳中和,为碳中和技术路线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