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研讨会圆满落幕 助力我国双碳事业综合性人才培养
2023年8月7日,第一届“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能源基金会等机构支持,旨在为学员提供成体系的“能源-环境-经济”领域综合评估模型培训,促进不同背景跨学科交流,激发对低碳政策的创新思考,为我国双碳事业培养宏观视野开阔、基础理论过硬、模型运用有感的综合性人才。来自国内外30余所知名高校的近50位本硕博学生和青年学者受邀来到燕园,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交流。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主任戴瀚程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出席并发言。
研讨会开幕合影(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张海滨副院长在致辞中强调了“双碳目标”对于我国的历史性意义及其带来的系统性变革。他提出,为更好地服务科学决策,推动各行业战略协同,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需要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北京大学基础学科扎实,政策与技术研究深入,人文社科底蕴深厚,战略视野国际化,有实力也有意愿来培养知晓模型底层逻辑、具有模型开发完善能力的人才。
张海滨副院长致辞(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当前,我国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来支持科学决策,而模型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刘永院长向青年学者提出期许,需明确模型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了解模型的底层逻辑,明白模型的假设和边界,判断模型所得结果的合理性;还要扎根于模型开发完善的基础工作,增强对数据的把握,产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刘永院长致辞(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刘欣主任表示,双碳战略能够帮助我国破除资源约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因此亟需系统治理、主动作为。当前需要厘清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多部门、多区域、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使双碳行动创造出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进而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青年学者需要具有战略思维、强化技术基础、打造中国原创的本土化模型,从而利用模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刘欣主任致辞(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开幕式后,美国国家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偶阳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研究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滕飞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学者为学员带来前沿讲座,分享了专业的模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模型应用解析。
偶阳博士以自身深度参与国际领先模型GCAM及中国模块GCAM-China研发的经历为引,分享了全球宏观视角下的多类政策的组合结果和分析展望。李善同研究员则介绍了DRC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验”,梳理了该模型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典型案例。
李善同研究员主旨报告(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滕飞教授以《温室气体社会成本研究进展与展望》为题带来讲座,并强调对模型作用保持辩证态度。他指出,模型中重要的是对结果产生机制的解释,关键作用在于能提出可证伪的假设和观点,这要求青年学者了解多个跨学科的系统,并捋清系统间的交互影响。
滕飞教授主旨报告(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姜克隽研究员介绍了中国能源环境综合评估模型(IPAC)框架,分析了钢铁、水泥、钢材、发电、居民、建筑、化工等重点行业未来低碳发展路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关键技术和政策等,展示了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对经济产业布局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碳中和不再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技术和经济竞争”。同时,他强调“人”的作用,鼓励青年学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度理解模型背后机理及其适用范围,针对不同问题使用合适的模型。
姜克隽研究员主旨报告(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培训期间,学员按学习意愿分为一般均衡(CGE)和技术优化(TEC)两个平行模型小组,由北京大学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室(LEEEP)讲师团队带来更具针对性、实操性的模型培训,引领学员熟悉模型理论知识和线上模型操作。最终,学员们利用IMED线上模型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地区、行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并作汇报展示。
讲师团队讲授模型培训(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分组讨论与讲师答疑(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本次为碳中和综合评估模型研讨会的首次尝试,未来计划将于每年暑期举办,并在会场容量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规模,邀请更多有志于运用综合评估模型解决碳中和相关问题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参加。研讨会也将充分吸收营员反馈,不断完善内容与形式,增加从零开始的模型搭建过程等学员们感兴趣、实用性强的内容,共同将这一活动打造成学界高质量的公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