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京津冀“十四五”消除重污染天气研究结题 破解重污染天气治理难题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

4月28日,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召开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消除重污染天气协同治理路径研究”联合项目结题评审会。该研究历时一年半,旨在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持。生态环境部大气司李巍处长、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项目总顾问中国工程院贺克斌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能耗现状和各行业的减排潜力,构建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融合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同时,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角度着手,以北京市为受体,聚焦重污染天频发的秋冬季时段,划定联防联控区域和差异化的城市管控等级,针对高能耗的重点行业建立了生产全过程的环保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企业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期间的差异化管控方案。研究围绕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减排需求,制定了以煤控为优先导向的减排路径:通过实施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产业结构优化、农村散煤治理等措施,可预计减煤7700万吨。分析显示,综合减排路径在平均气象条件下的健康效益作用显著,过早死亡人数可以降低到370人/月(–82%);与此同时,从减排路径的成本效益和经济社会的影响上来看,“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消除带来的效益总体上大于支出,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带来正面影响。项目建议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精准管控措施,建立重大环境政策经济社会影响分析机制,并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下的部分企业和业主停限产补偿、补贴机制和优惠政策。

李巍处长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在能源基金会的积极支持下,该研究为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科学支撑,确保活动期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并建议全面总结京津冀地区重污染规律及已有措施经验,通过措施优选形成管控效果持续、经济影响小的重污染天应对方案,也为汾渭平原等其他重点区域提供了有效借鉴。

邹骥总裁对生态环境部长期以来对能源基金会工作的支持与指导表示感谢,指出以重点地区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为案例分析消除重污染天气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科学技术意义和管理意义,项目团队在复杂情形下,解决了本地排放与跨区域输送的问题,有必要对此次实践的实现路径、转型过程、政策工具进行系统梳理,为推进“十四五”消除重污染天气工作、支撑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制定更加协同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贺克斌院士提到,该项目通过重点地区冬季重大活动空气质量改善案例的研究分析,把排放、基础减排、应急减排、碳污协同、工程经济、社会影响、健康效益等要素集合到了消除重污染的成果方案里,研究视角实现了三个兼顾:近期切入兼顾中长期,污染切入兼顾碳污协同,技术切入兼顾方案经济性。未来要继续总结方案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设计优化路线,以实现减污降碳的增长协同。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