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高端论坛” 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出谋划策

3月30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举办的“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高端论坛”顺利在北京召开。国内气候变化应对与空气污染治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数字赋能、能源经济转型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教授与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先生作开幕致辞。郝吉明院士在会议致辞中指出,有序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降低大气污染物,需要协同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和土地应用的转型,及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需加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定,把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和低碳措施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教授作开幕致辞

邹骥总裁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清洁的空气质量是首要的。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已经进入到新的时代,在新的起点上,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增长的阻力和绊脚石,反而是新增长逻辑里的动能和推动力,要不断提高治理水平,把短期的逆周期和长期转型的跨周期有机衔接起来。下一步还要引进市场机制、社会资金,让产业的减污降碳工艺技术迭代和推广。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先生作开幕致辞

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减污降碳》为题作主旨报告,回顾了近年来蓝天保卫战的成效。相比2003-2012 煤炭消费增长129%、经济发展伴随污染加剧的模式,2013-2022是大气治理的黄金十年,用煤炭消费近乎零增长的约束推动了结构转型,支撑了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PM2.5浓度下降到20+。他特别分析了2013年以来京津冀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并带来减污降碳效益经验,并提出,量大面广的非电行业煤炭消耗将是下一步减排难点,必须继续完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热电联产、清洁运输等领域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作用。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作主旨汇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围绕“数字赋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 作主旨报告时提到,减污降碳协同发力中,降碳的主要路径涉及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等四方面。污和碳的减量、排放控制措施成本,能源、环境、健康的投入产出,工程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信息都需要用工具和数据支撑计算,以数字赋能为碳污协同的决策和评估保驾护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作主旨汇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雷宇围绕“大气自净能力与减污降碳”,“多重目标下的能源和经济转型路径”,“公里级大气环境预报溯源系统及碳反演应用”等领域分别作了详细的主旨报告。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主持会议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主持会议并在总结中表示,过去十年清洁空气驱动减污降碳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未来,应做好过去十年尺度上和“十四五”阶段的中期评估、创新深化协同分析工具研发、促进空气质量标准更新、推进行业减污降碳技术创新和地方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协同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