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与气候协同保护战略与能力建设研究项目中期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年5月20-21日,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由能源基金会支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承担的“中国环境与气候协同保护战略与能力建设研究”项目中期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主持,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田成川、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中国区副总裁李洁、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处长李巍、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处长蔡俊出席此次会议,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专家以及能源基金会代表、项目技术骨干、地方环保部门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对参加项目中期研讨会的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指出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意味着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更加确定,更加积极。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不仅是一个力度数量的上升,也是进一步将总体目标向具体领域的落实。总的来说,碳达峰、碳中和已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急需多部门协同参与,转换思维,开创合作共赢的环境质量改善与气候治理的新局面。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改善环境质量及减缓气候变化协同增效提出宝贵的建议。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田成川副司长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的重要研究意义,并表示在新发展形势下,开展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有全球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经济学思维,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推动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顶层设计,推动下一步制度落地见效。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也是排放大国,在现在发展的阶段,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目的,很多关键的技术还需有所突破,许多发展观念、体制机制仍需深刻改革,各个领域都需不断创新,期望各项目课题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一步落实好项目课题的后续实施。
能源基金会副总裁李洁表示,要实现碳中和、碳减排这样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同、空气质量改善与二氧化碳减排的协同、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与管理能力的协同,只有把各方面的协同做好,才能做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率。期望通过这些课题为引导,对未来长远的气候变化与环境质量改善政策建议提供思路,在推进标准、方法学、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比较突出的贡献。
本项目由八个子课题组成,包括七个研究类课题以及一个“城市大气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伙伴关系”平台建设课题。本次研讨会主要汇报并讨论了七个研究类课题的进展及下一步计划。据了解,当前七个课题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家层面,项目结合“十三五”成效分析、“十四五”政策情景分析,研究提出了“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及碳减排协同目标,以及协同减污降碳的措施建议;结合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评估以及对“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展望分析,初步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目标及对策建议;并针对重点领域中散煤治理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治理目标及策略;与此同时,项目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十四五”拟采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开展了预评估研究,从包括能源供给、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及落后产能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措施优化建议及尽快启动碳达峰行动费效分析评估工作的建议。在区域层面,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区域整体统筹考虑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及与气候协同治理的重要意义,初步提出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和碳协同控制目标,以及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重点任务及政策建议;此外,围绕深化京津冀区域协作、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等问题,从生态环保机制创新、激励政策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与会专家与相关代表对项目组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并结合各自领域,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最后,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再次对各位参会专家代表表示感谢,并希望根据专家意见,深化研究、凝练成果,积极推进项目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和地方环境与气候协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文章部分内容及全部图片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