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中长期战略”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2年2月24日下午,由能源基金会支持的“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中长期战略”研讨会在西郊宾馆召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暨南大学邵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荣春主任,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周大地主任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段洁仪主任等领导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主持。


(摄影:张容尔)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致辞中表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研究分析与双碳目标相协同的空气质量目标,不仅要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推进协同治理,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臭氧、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多目标协同的战略及排放控制路线。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陆克定指出,协同控制CH4、NOx以及NMVOC的排放,能够达到同时控制O3以及温室气体的目的,并指出,有必要对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臭氧与细颗粒物前体物——NOx和VOC的削减贡献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对能源、交通、工业等行业的减排约束,提出中国中长期臭氧、细颗粒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目标指标体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耿冠楠指出,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转型是我国空气质量达到WHO指导值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随着全国尺度细颗粒物年均值的达标以及臭氧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需要进一步拓展融合清单的范围,结合臭氧目标构建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融合清单,并建立多目标协同减排方案及协同减排综合评估框架,为全国及区域层面协同减排路径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姜克隽指出,氮氧化物减排要求直接关系到能源活动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费的约束力度,作为臭氧污染的主要前体物之一,同时是燃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从臭氧污染改善的角度提出氮氧化物的减排目标,将直接影响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天然气消费,为完善“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路径,需分析不同能源转型路径对臭氧浓度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天然气低需求情景。

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在总结时表示,大气复合污染是开展协同治理的主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调控大气氧化性,而能源结构调整是重要抓手;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指出,空气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要以推动结构减排为重点,并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分阶段协同治理方案;贺泓院士提出,在战略具体措施层面应关注不同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治理技术水平、技术稳定性的差异及潜在技术,并将细颗粒物与臭氧浓度持续高位带来的人群健康影响纳入路径选择。

能源基金会项目副总裁李洁总结时指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是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驱动力,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目标将有助于明确温室气体的管控需求并进一步推进能源转型。

此外,邵敏教授、周大地副组长、王自发研究员、柴发合研究员、段洁仪主任、白荣春顾问等专家在讨论环节就战略在近中远期不同阶段的平衡、协同路线在全国及地区不同尺度的统筹、以及战略目标的协同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