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面向零碳出行 ——城市公众意识、行为及驱动因素研究》报告发布会成功举办

2022年6月8日,《面向零碳出行——城市公众意识、行为及驱动因素研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线上举行。该调研由能源基金会、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益普索提供研究支持,通过对公众出行选择的进一步洞察,为出行减碳政策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借鉴,支撑提升公众出行结构与模式的低碳转变。发布会上,交通与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和二十多家媒体就“未来零碳出行的环境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发布会上,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沈重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报告》聚焦零碳出行的未来城市交通工具,出行服务,政策实施及传播的公众调研,通过定性座谈与研究,结合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3500份生活人口样本进行定量分析,调研团队对公众对低碳及零碳交通工具相关话题的认知、碳价值观现状、出行现状及低碳出行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提高公众实践低碳甚至零碳出行的政策及传播建议。《报告》显示,有38%的公众“拥护低碳出行”。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当前城市公众对出行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一些反馈和提升期待。《报告》指出公众出行方式选择的驱动因素是多元的,而灵活、可预期、舒适等个性化需求值得公共交通服务提供者重视。

北京交研都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莹和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参与了主题分享环节,他们分别就面向未来的零碳出行发展趋势与策略和友好城市规划更好支撑零碳出行两个主题进行了分享。刘莹认为,近年来,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舒适性、品牌和车辆配置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因此,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品质越来越接近车主群体对“车”的需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满意度持续提升。王志高认为我国城市的低碳出行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城市高密度蔓延,城市形态难以优化,进而导致出行结构相对高碳;二是城市道路和空间脱离人性化尺度,进而导致过度依赖私人汽车出行。

此后,刘莹、王志高同北京大学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江燕;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组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一起参与了以“探索以人为本的零碳出行的环境建设”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绿色出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任何单一的“一招鲜”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绿色出行并不是要求公众所有的出行都只能选择某种低碳的交通方式,而应是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提供的多种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集合,更多是追求提高一段时间内的绿色出行频次和某一次长距离出行中绿色出行的比例。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