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完善转型金融框架 支持煤炭低碳转型
2023年5月,能源基金会煤炭转型综合工作组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了转型金融支持煤炭低碳转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从金融角度出发,探讨了煤炭及煤电行业转型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多位领域专家、多家基金会代表参加了讨论。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Sustainability)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程琳,介绍了近年来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转型金融支持煤炭低碳转型.PDF)。程琳表示,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对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产品产生较大促进作用。次年,人民银行出台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旨在鼓励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以优惠利率为相关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目前,全球80%以上的绿色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交通领域,其中,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电动车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虽然绿色金融发展迅猛,但在整个资本市场中仍占比较小,且高碳行业/企业很难通过现行的绿色金融体系获得政策支持和低成本融资。程琳主任提到,在中国,煤炭行业在供需、就业等方面呈现极大地区差异性,根据转型资源和转型意愿的高低可将相关企业分为“资源充足且意愿强”、“资源充足但意愿弱”、“资源有限但意愿强”和“资源有限且意愿弱”四类。对于不同特征的企业,金融机构需要主动识别,并重点支持“资源有限但意愿强”和“资源充足但意愿弱”的企业,未来应遵循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将相关企业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中。程琳主任还认为,对于转型企业来说,资金、土地、人才等都是重要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展分行业研究并综合施策。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表示,目前银行在贷款审核流程获取企业碳减排信息的难度较高,导致转型金融产品的推出面临信息缺失、银行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除了转型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金融机构亟需更切实有效的可实施操作工具。
能源基金会煤炭转型综合工作组主任于涵表示,煤电作用将逐渐向系统支撑功能转变,从产业角度看,需要体现出新形势下的煤电价值。同时,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企业的进程中,也需要金融机构在发展方向上给予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