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中国最新气候行动目标将深刻影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在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上设立的更高目标。中国也是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限期的发展中国家。这在各国面临新冠疫情危机、气候多边治理进程遇阻的当下,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这是一个具有丰富深刻历史含义的里程碑。自不必说,它对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高度评价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作用的定义等方面,都会引发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和思考。”
全球气候安全是自然资本的要素。避免气候变化损害、保持全球气候稳定,实际上是通过投资使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稳定的气候、良好的空气质量,是人民美好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本,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在国民财富的分布及相应的投资会稳步上升。习近平主席所宣布的“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本质上是确定自然资本的边界和规模,从而为人民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提供保障。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增加自然资本投资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公共政策和体制改革的作用下,大量投资涌入将会刺激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推动自然资本在国民财富中占比的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国民财富中四大资本——物质、人力、自然和社会资本的构成将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而必然到来的。
中国的最新气候行动目标不仅是向着《巴黎协定》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它更深层次的含义体现于——在气候治理框架之外,在经济、 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它将对中国乃至全球带来深刻影响。
首先,目标的倒逼,将会为中国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将会改变各个行业的结构和面貌,拉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也要注意到,这一过程中将会伴随着转型阵痛,因此要有序有步骤地实现公平公正的转折。
其次,中国将会全力推进能源革命。目前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15%。能源基金会认为,要实现这一气候行动目标,非化石能源占比需要在2030年提高到25%,在2050年达到80%以上。为了实现能源经济深度低碳化,未来10至30年间中国必须加快减少煤炭在能源结构占比的步伐,并且极大提高各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全面提高电气化水平 。
此外,由于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同源于化石能源比重过高,在减碳的协同影响下,中国的空气质量将持续提高。能源基金会希望,到2050年,中国空气质量达到世界标准,即PM2.5低于WHO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臭氧低于WHO指导值100微克/立方米。
中国的气候治理愿景既已建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达成愿景的路线图绘制中,当下第一块踏脚石便是十四五规划。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此刻,中国需要设立强有力的十四五目标,从而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对此,能源基金会认为,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应当加速制定全国和地方的达峰行动方案。对于一些发达省市,可以要求其在地方层面着手确定达峰目标和解决方案。力争一批发达城市在十四五期间碳排放率先达峰,为全国2030年之前整体达峰创造条件。同时,发达省市要着手制定碳中和的长期愿景和路线图,为2060年前实现全国碳中和摸索路径。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所说,各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能源基金会建议,中国在十四五时期要在数字经济、能源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这三个重点投资领域全面实现低碳化 ,大力推进低碳消费。同时还要持续推动碳市场建设。一是将减碳目标直接分解到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以创立碳市场和发展碳资产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另一方面,要将碳市场和绿色金融紧密结合,使中国的技术市场、碳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起紧密联系。
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出口国与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过程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预见,在新的气候行动目标引领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成功,既会对本世纪末全球温升低于2°C、尽力控制在1.5 °C内的目标做出卓越贡献,更会以中国市场的规模、中国实践的经验和智慧,与各国一道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能源基金会将一如既往、竭尽全力支持中国富有雄心和远见的低碳转型行动,携手中外各界共同推进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