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路径 应对气候变化
——国合会2018年会主题论坛聚焦中国低碳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相结合
2018年11月2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2018年年会期间,能源基金会携手儿童投资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同承办了“创新发展路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论坛。本届主题论坛围绕“新经济发展模型与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两大主题展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作为国合会副主席联合主持了该主题论坛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贺克斌,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总裁邹骥,儿童投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韩佩东,原美国国务院气候变化特使、威廉与佛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潘兴,欧洲气候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洛朗斯·图比亚纳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与会并参与讨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人口红利渐趋消失、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一系列紧迫问题,过去单纯依赖劳动力、资本、资源和环境等外部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角色也愈加重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如何推进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和低碳发展战略与全球气候治理有机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我们应加大现有政策实施的力度,并在科技创新、碳市场、绿色金融、气候立法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南南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南南合作当中,采取进一步措施,确保百分之百地兑现中国对外宣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说:“我们看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这样的新概念在中国涌现,中国也正切实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在转型期当中,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我们需要构筑一个去碳化的全球经济,而中国的创新、发展道路及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中国目前的发展,亟需将效率、质量等提升到新的高度,开拓创新低碳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中国低碳发展的必须,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贡献。这需要在经济增长模式、低碳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多领域开展创新。
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总裁邹骥表示:“中国发展路径创新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中国具有富有远见的决策者和决策机制,中国在考虑2035、2050这样宏伟的目标;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煤炭结构为中国治理空气污染、带动‘脱碳’提供了机会;此外,国内逐渐崛起的中等收入家庭对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支付意愿,也利于政府将节能减排意愿转变为市场的实际需求。”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认为:“当前,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又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其所需的发展路径的转变和创新是非常紧迫的,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发展和从容的科技进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国必须加强合作,要瞄准一些未来有可能突破的重大技术,集中全球优势的团队开展研究,既要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也要实现全球性的制度创新。”
今年,中国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开启了生态环境“大部制”时代,将气候变化管理职能转移至生态环境部,既为中国政府协同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中国贡献和引领多边进程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如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创新,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如何创新等,成为另一个关键话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说:“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后,建议利用现有的中国‘十四五’规划、‘美丽中国2035规划’以及世纪中叶战略,构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建立例会制度,加强频度;并加强地方气候变化组织的能力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欧洲气候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洛朗斯·图比亚纳认为:“《巴黎协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创新的典范,可以让我们了解用怎样的融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治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巴黎协定》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作用,确保该协定顺利执行。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应该有更多更好的创新,才能促进更多的发展。”
此外,代表们还讨论了中国世纪中叶战略、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建设绿色低碳的一带一路、促进国际合作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