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COP29系列活动: “面向2035加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研讨会在巴库举办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下午,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期间,能源基金会携手美国环保协会、世界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面向2035加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研讨会”。此次活动也是能源基金会“加速全球气候问题解决方案”COP29系列活动的环节之一,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慈善领域等四十余位代表和专家参与。会议深入探讨了如何更大程度的发挥非二氧化碳减排效益助力中国实现平稳高效的零碳转型,并围绕全球尤其是中美等主要国家如何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领域深化交流和合作进行深入沟通,以助力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
会议现场(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
会上,专家们纷纷表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和显著的成本效益。相关研究预测,到2035年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平均减排成本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29.2美元,届时相较于二氧化碳减排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超过三分之一的非二减排有望通过“负成本”技术实现,特别是在煤炭、废弃物领域的甲烷减排以及工业过程氧化亚氮和氢氟碳化物气体的减排方面,存在大量低成本且减排效果突出的减排技术措施,亟待各方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
如何进一步释放减排潜力促进实质性减排,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有专家强调,需要制定自下而上的详细排放清单,借鉴大气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在煤矿、油气等关键行业设定排放标准,并实施有效的监测手段,构建系统性的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这些信息和基础性工作将为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有专家也指出,在考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和多目标优化,促进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此外,还需进一步推动支撑性减排技术的创新与试点示范,完善配套激励机制,促进市场化推广应用,以加速减排进程。
在甲烷减排领域,与会专家分享了2035年甲烷减排趋势和潜力,以及分领域、分区域的减排重点。研究显示,到2035年,中国能源行业有望总体实现800万吨甲烷减排,较2020年减少44%。其中,能源转型是主要驱动力,废弃矿井的治理措施尤为重要。区域分布看,山西、贵州、内蒙古等地的煤炭甲烷减排潜力最大;而东部地区,如广东、辽宁、北京、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废弃物甲烷减排潜力同样不容忽视。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在煤矿甲烷监测报告技术、治理体系、低浓度瓦斯回收利用技术、矿区公正转型、以及填埋场甲烷回收利用技术、废水甲烷监测等方面都存在合作需求和基础,亟需借鉴国际经验,在不同层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氧化亚氮和氢氟碳化物减排方面,专家普遍认为,这两种气体是减排成本效益显著的关键气体,然而,进一步深度减排仍面临着技术创新、管理、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瓶颈。相关专家表示,针对氢氟碳化物气体的治理,应加速淘汰和减少其生产消费,通过回收、循环利用和销毁等手段,以及可替代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加速减排;工业氧化亚氮减排方面,中国一方面仍需克服技术障碍,如技术的可应用性、成熟性、锁定效应,以及终端处理技术可能带来的能耗和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更智慧的市场和政策激励机制创新,来调动企业的减排积极性;此外中长期来看,农业部门的氧化亚氮减排仍面临挑战。
会议现场(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非二氧化碳减排领域,国际社会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挑战,在超低排放技术开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和减排,资金、治理制度、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但也存在更广阔的合作需求和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对话,吸收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