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能源危机笼罩下,气候大会检验各国行动的韧性和决心

发布于 2022-11-06
 0    0 

11月6日,埃及在沙姆沙伊赫主办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最近几届气候大会的召开均面临外部不确定因素的挑战。2019年底,因为主办国智利国内的政治动荡,COP25不得不在西班牙进行。而COP26因为疫情延期了一年,在英国放松了旅行限制后,才得以于去年10月底在格拉斯哥开幕。

COP27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更为复杂。俄乌冲突持续拉锯,深刻影响着欧洲的能源供应和全球能源价格;欧美各国均面临高物价、高通胀带来的严峻挑战;此外,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粮食供应风险加剧,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

这样的大环境对全球气候行动的决心和信心是一次考验,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各国追求能源独立的需求,倒逼清洁能源转型。COP27即便很难带来惊喜,但它提供了一次正视问题、探索新发展新合作方式的难得机会。

大环境陷入低谷,气候政策更需韧性

在2020和2021年,虽然各国都处在疫情之下,但气候政策和国际气候合作的氛围仍然热烈。从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到2021年初美国重回《巴黎协定》,再到同年4月欧盟将2030年减排比例提升至55%(较1990年水平)。截至COP26,有153个国家更新了2030年前气候承诺,并且随着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加入“碳中和俱乐部”,做出碳中和承诺的国家总数超过了80,覆盖超过 90% 的全球 GDP 和碳排放。

但各国在中短期的承诺与全球温控目标之间仍存在缺口。在COP26的成果文件《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中,各国同意在2022 年重新审视并加强2030 年减排目标,以进一步缩小缺口。然而,2022全球局势和能源供应形势持续紧张,多数国家对自身气候目标的审视和加强并未如期开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显示,相比起《巴黎协定》刚生效时提交的减排目标,各国现有的2030年承诺将多减排5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意味着2030年的全球排放预计比2019年下降7%。IPCC的评估显示,要想实现1.5度的温控目标,这一比例至少需要达到43%。可见,各国承诺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缺口依旧很大。

虽说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发展的理念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但低碳转型进程毕竟无法脱离大的政治经济环境而存在,在大环境的低谷期,期待气候政策一枝独秀并不现实。

主要国家的气候表现更务实

纵观主要排放国在今年的表现,我们有理由对各国气候行动的韧性与潜力抱有信心。

在美国,受限于两党政治,气候政策在联邦层面推进艰难。但是在今年8月,经历了漫长的政治博弈后,参众两院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其中包含了联邦政府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清洁能源转型预算。《通胀削减法案》的前身是《重建美好未来法案》,是拜登上台后力推推的一项主打低碳能源和基建发展的计划,最终通过的法案允许联邦政府在未来10年向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预期这一笔投资将帮助降低能源消费成本、发展清洁能源,从而帮助美国在2030年较2005年减排目标提升至40%。

欧洲因为俄乌冲突,面临着极为复杂的能源供应形势。虽然短期内,一些欧盟国家需要重启煤电以应对天然气短缺和价格飞涨,但这次危机让加大力度开发本地的可再生能源成为欧盟政治共识。欧盟将2030年能源供应中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最初的32%提升到40%,并在9月进一步加强到45%。除了强化发展目标,眼下的可再生供电比例也在增加。能源和气候政策智库E3G和Ember的最新研究显示,今年3月至9月,欧盟24%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高于去年同期的21%。新增的可再生能源为欧盟节省了80亿立方米、成本约110亿欧元的天然气。

在中国,低碳转型在政策和产业层面都在继续稳步推进。“1+N”双碳目标政策体系得以持续完善,能源系统、工业领域、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主要领域都有了碳达峰方案或转型计划。在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装机仍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各省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新增风电光伏装机目标累计已超过874吉瓦,风电和光伏总装机在2030年达到1200吉瓦的国际承诺大概率会提前、超额完成。除此之外,中国新能源车异军突起,近年来保持告诉增长中国。今年前8月,新能源汽车的国内销售同比增长近1.1倍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在今年正式更新了气候目标。新的2030年目标包括碳强度较2030年水平降低45%、超50% 的新增电力装机来自非化石能源。印度政府还推出了一些列激励措施,以推动太阳能板配件储能电池、绿氢等清洁能源产品在本地的生产能力。

总体来看,虽然全球气候行动的整体势头不足,但主要经济体的气候政策没有倒退,清洁能源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事实上,危机中也蕴藏机遇。国际能源署刚发布的《2022年全球能源展望》显示,基于各国目前已公布的政策,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将从2025年前后开始稳步下降。国际能源署认为,能源危机很可能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加速全球向更可持续、更安全的能源系统转型。

COP27主席国埃及此次打出的口号是“一起为落实”(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呼吁各国脚踏实地、兑现既有承诺。现实中的挑战,为不少国家的能源转型新增了内生动力,很可能会让它们的目标制定和落实更加务实。

全球低碳转型中的中国贡献

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行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定践行者。20220年9月,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2021年9月,中国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面对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低碳转型的政策进程和产业发展继续向前。

此外,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的转型,也在客观上降低了低碳产品的成本。随着“中国制造”出口量的增加,这些产品也支持着其他国家和区域的转型。比如,中国是光伏组件第一大出口国,而欧洲是最大的出口市场。面临着天然气供应紧缺,欧盟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在今年进一步增加,1-8月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光伏产品顺势同比增长了138%。同期,新能源车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增幅超97%,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欧洲和美国也正分别在计划加强光伏和电动车产业的本地化程度,但随着中国企业在技术上的持续进步、在产业链和价格上的优势继续延续,中国通过绿色产品参与、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

中国政府和企业也一直在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中国已将气候作为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1年11月底通过的《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中,中国表示将加强与非洲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南南合作,合作范围覆盖低碳基础设施、气象监测、防灾减灾、气候适应等众多领域。

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技术上的优势与经验,让中非在能源低碳转型上的合作充满潜力。中国已经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投资。如果中国向非洲的清洁能源投资能稳步增长,有望帮助非洲的能源体系实现面向绿色低碳的根本性跨越。

实现可再生能源在非洲的突破性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电网基建、技术、政策、融资、人才贮备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和非洲在气候领域的合作,需要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的全面参与,从能力建设、帮助识别发展契机等打基础的工作开始,再配以融资机制上的创新和国际合作,一步一步发掘适合非洲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

, , ,
Search Blogs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