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支撑零碳未来
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气象灾害发生,使全球经济蒙受重大损失。而碳中和作为核心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性行动计划。
碳中和行动将使世界经济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从资源量来看,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撑或远远赶超实现碳中和全球所需新能源的量。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一定程度的风、光资源,但如何更早更好得以应用,完全取决于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使用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对于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技术性减碳路径:
一、资源增效减碳,即节能与能效提升。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应进一步推动能耗下降,同时,循环经济、无废城市等重大行动也将带来非常显著的减碳效果。
二、能源结构降碳,即能源结构从以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走向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为主。根据对中国资源量的分析,未来支撑中国实现碳中和,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的资源量相对充足。
三、地质空间存碳,即到了接近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之时,仍然会保持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其产生碳的排放将会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来解决。中国六大盆地和其在合理的工程半径中所拥有的相关产业,通过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可以承担一定量的储存碳任务。
四、生态系统固碳,这与现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建设任务一致。
在实践层面,如果要让这四条技术减碳路径落地,还需要政策与市场机制两个牵引力。
从政策层面看,全球各类政策的制定都会对未来的投资和技术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2021年中国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标志着中国开启了从碳有价走向碳涨价的进程,这将成为各类技术减碳、低碳、负碳、零碳技术进入市场非常关键的驱动力。
从市场机制看,根据科技部分析,以减碳、减排的贡献,已经商业化的技术占三分之一,中试示范阶段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在概念和研发阶段。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