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双碳目标

发布于 2023-06-29
 0    0 

中国政府2020年9月宣布的“双碳”承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进行绿色转型的决心和雄心。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与行动,标志着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传统发展范式开始落幕,一个新的绿色发展范式的兴起。这一新发展范式,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绿色繁荣。这一概念在国内还有一个更常用的表述是“新发展理念”。

什么是绿色发展新范式?

“范式”,指的是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代表的是基本的价值判断。国际上对范式的理解,取决于科学发现、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三个决定性因素。这也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生产力、社会存在和其相应的年代、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年代和发展阶段,是由什么样的一个或一组重大科学发现,支撑了什么样的一组科学技术发展,来促进了一定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认知,最后带来文明的变化。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先后经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两种发展范式。我们发现,发展中的物质资源消耗指数(如人均能耗、碳排放)随着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呈倒U型分布,即消耗指数达到一定峰值或平台期之后将逐渐下降,而嵌套在此过程当中的,正是科学、技术、产业交糅的双循环。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如由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基础科学的发展支撑下产生的能源技术、材料、制造等科学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国民经济中的传统实体经济载体(如矿产、能源、制造、电力、交通、通讯、金融等)。但值得指出的是,二十世纪50~70年代工业化使得人类物质资源消费指数超越了自然资源容量的上限,导致资源性失衡,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在自然界的反弹力下,要求我们在传统工业文明基础上反思,要向生态文明转型。发展范式应从工业文明的“资本至上、追求资本的扩张,注重物质资本的形成,单向从自然界索取”向生态文明的“以人为本,不超约生态容量,回馈自然,兼顾形成不同类型的财富”转变。

所以今天我们讲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在整个近现代人类发展历史上由无数实践、探索所呼唤而得来的结论。

在这样的转型要求下,我们从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实证数据研究得出:中国将面临一种发展路径的创新——需要以更低于发达国家的的峰值水平和人均GDP,以及较短的平台期来达峰,以较短的时间或者较快的速度达到碳中和。同时,确保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未来的GDP增长与碳强度、能源强度、污染物排放脱钩。

生态文明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将为人类发展认知带来新的尺度,也能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面临的挑战提供应对合力,并且营造机遇。我们今天的一些新的科学发现产生了如空间科学、地球观测的科学,我们可以观测到冰川、海洋、外星空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这些发现给我们一个新认知,那就是人类的活动不仅对整个地球系统是有影响的,而且是很大的影响。另外越来越发达的计算机科学,能帮助我们做模拟。今天我们对地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认知能力远超以往。因此,一系列的新技术也在源源不断产生。一系列的新能源、制造业、服务业在生态文明阶段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太阳能组件、动力电池、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三件”,在国内的经济增长,以及在出口、消费等方面推动作用显赫,经济的转型如约而至。经济的新发展方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不超过生态容量、回馈自然,还包括形成多样化财富,除了传统的物资资本构成的财富,还有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构成的财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理念正在发生演变,产生了新的发展逻辑和新的发展价值观。

新发展逻辑表现在:分工、流水线生产、供应链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产生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升级换代和结构变化。新的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供给结构发生变化。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态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造成对自然界的显著扰动,要求供给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自然环境容量的约束,要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将为本世纪经济发展在更高水平上提供巨大需求。科技创新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驱动和支撑力量。

新发展价值观,将以人为中心,为了人的福祉幸福,发挥人的首创精神;促进公平公正,人人享有发展权;国民财富体现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上并形成一种配比;以技术和制度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个越发达、越现代化的社会,要求自然资本中的环境质量、生态质量,以及对全球环境系统的影响更加友好。

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实践:技术、市场、投资

绿色低碳发展并不仅停留于概念与理论层面,其最新实践将反映在技术、市场和投资上:

1)能源技术和产业将见证风光电源、储能、输电、智慧电网、需求侧管理的迅速改变。

2)建筑概念将从单纯消耗建筑材料和化石能源,转变为为能源结构变革和柔性能源生产者(光储直柔的虚拟电厂和以热泵、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

3)工业领域将维持一定的产能和活动水平,通过新工艺和产品、数字化融合来提质增效。

4)交通领域将引领交通工具的电动化、智能化,交通系统优化,以及交通行为的改变。

5)发战略和政策的变革将引导投资流向的改变,应实现逆周期与跨周期目标的衔接,确保短期促增长、长期促转型。

中国绿色的增长议程正在经历与排放脱钩的世纪演变。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与经济增长脱钩,接近峰值。环境质量改善并不会阻碍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结构正面向高附加—低碳排放模式加速转变。

绿色低碳发展前景的展望

中国的脱碳路径正通过可持续的能源消费、电力部门的脱碳、终端用能部门的电气化、非电力的低碳燃料的转换、负排放、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将中国引向碳中和。

在此过程中,低碳技术的成本将持续下降。中国目前已经依托不同减排潜力、边际成本的技术应用到节能减排当中,中远期还有大量的技术需要开发,需要更高的收入水平或物质基础去支持这些技术成本,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是从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化到今后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基本判断。一旦可再生能源发展足够强大,整个非化石能源可以把新增能源的完全覆盖,得以长足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二三十年的过渡期后,终将转化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即在确保用电量不降减的前提下,电的来源为非化石能源所替代,这将是转型的一大前景预期。这个需要我们把“绿水青山”兑现为“金山银山”,需要树立严格目标,划定碳资产总边界,需要向市场主体分配这些碳资产,需要发展碳市场,由市场发现碳价格,通过交易来促进刺激投资,最后为低碳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进步提供激励。

另外我们需要有政策和体制来支撑实现这样的转型,通过深化改革重构政策体系,政策框架应与气候目标相一致必将推动经济增长。在明确的减排目标,有效的政策引导与协同手段的调节下,有望迎取技术进步与投资发展双驱动带来的硕果。中国的转型一定会发生并且实现,这一过程便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

Search Blogs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