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25周年|用世界级健康的空气驱动实现低碳繁荣

2013年至今,有位北京市民每天会坚持用镜头记录天空。时光荏苒,转眼十年,他拍摄的3000余张天空的照片,让人们感受到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显著变化:一个曾经雾霾压城的城市,如今已成为蓝天白云的主场。

“清洁的空气,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最根本、最广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空气质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高治理水平的直观体现。与此同时,安全的气候事关全球人类健康发展。”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组刘欣主任说道,“多年来,能源基金会和伙伴们一直致力于让蓝天常驻,让每一个人都能呼吸上清新健康的空气,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管理,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助力大气污染依法科学治理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削减

进入21世纪,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而与之相伴的,是酸雨、灰霾以及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物来源和种类更加广泛和多元,污染治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提升。

如何进一步依法完善科学治理体系,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一基本法律支撑,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美国大气污染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能源基金会和合作伙伴积极呼吁中国原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与美国环境保护署之间就空气污染治理开展定期交流,并支持相关单位组织政策制定者和专家赴美实地考察,学习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和国内外领域伙伴一起,提出“科学监测-系统分析-制定标准-达标方案-减排措施-政策保障-评估完善”等系统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助力中国探索大气污染防治的着力方向。2013年,全国人大和环境保护部正式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3年后,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基金会和多方伙伴共同倡导的“建立以大气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加强源头控制”等多项政策制度纳入到新法的范围之中,特别是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更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基于国际经验的建议》相关结论 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同时,中国政府于2013年发布了“大气十条”,加速治理严峻的灰霾污染。其中,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提出了严格的PM2.5减排要求。</p> <p>京津冀地区为实现减排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治理措施,到2015年时,PM2.5平均浓度虽然与2013年相比有明显改善,但距离“大气十条”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领域内也出现了“京津冀能否实现目标”的声音。2015年,能源基金会与研究伙伴共同针对京津冀三年的大气治理工作进行了评估,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这样的“源头治理”措施对于空气污染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协同带来了可观的二氧化碳减排效益;此外,也为大力提高煤炭削减力度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这些发现和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也在2018年6月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体现,例如,以四大结构调整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区域煤炭消费削减10%等。


京津冀必须加大煤炭削减力度才能实现大气十条目标  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
(左:2013年PM2.5浓度,右:实施强化煤炭控制措施后2017年PM2.5浓度预测)

随着治理政策措施的不断加严深化,中国空气质量得到极大改善,长久以来难度最大的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治理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21年至2022年,能源基金会联合权威研究团队,围绕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应对和应急调控方案以及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关键难题,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协同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以控煤为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2022年最为关键的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健康提升

面对全球气候行动加速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开启了中国全社会系统性的低碳变革。“PM2.5与二氧化碳排放同根同源,从源头和结构上进行协同减排至关重要。如果说‘双碳’目标之前,中国是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主,温室气体减排为辅,那么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则明确提出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把‘降碳’和‘减污’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有利于发挥降碳技术在进步和减污在管理创新上的比较优势,使减污降碳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刘欣表示,“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地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碳、污、能源与经济的协同共治,也成为摆在领域各方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2018年起,基金会与研究伙伴率先在领域内启动了中长期及近中期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政策评估共计五期系列研究,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工作方向提供战略思考。研究团队创建了基于本土污碳排放数据的“空气-气候-能源-经济”综合评估模型,认为“美丽中国战略下,空气质量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可通过强化能源转型措施,协同实现PM2.5达到25ug/m3甚至10ug/m3的更高目标,并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而在近中期要优先加强非道路机械电气化、农村民用散煤替代与农村建筑节能等协同措施,推动碳污协同共治和公众健康保护”。这些结论引发了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的关注,并被2022年发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及2023年底发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政策采纳。


中国清洁空气与碳中和目标下不同情景减排路径分析  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

除了宏观政策方案,减污降碳技术与管理模式也亟需更新和完善。基金会与多个高校、研究团队一起,以空气质量提升为牵引,探索电力超低排放2.0、电炉短流程钢、电动重卡、农村散煤污染治理等重点减污降碳技术以及相应管理模式的创新,为政策和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农村散煤为例,考虑到它仅占能源消费3%却带来了8倍的污染排放和10倍的健康风险,多年来领域各界对于其治理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农村散煤治理的五个原则 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

能源基金会和研究伙伴也在不断深化研究,并提出了节能、降污、经济、舒适、低碳“五位一体”的民用散煤替代原则,以及兼具减排效果和经济性的供暖和保温技术方案,以帮助解决投资短缺、运行费用高、燃气供应不足等清洁能源替代难题。这些方法已被山西、内蒙、青海部分农村地区的散煤治理工作所采纳,经评估,以农房精准保温提高能效和充分利用本地的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热泵为基础,可以大幅降低房屋清洁供暖改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有效实现了环境、气候及健康多重收益。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仅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指导,创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更需要在地方进行综合的实践,探索气候、环境、能源、经济多赢的组合拳,尤其是在空气质量差、二氧化碳排放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城市。山西临汾就是这样的地区之一。

2023年,能源基金会联合政府和大学研究团队打造了多方合作模式,凝聚各方智慧,帮助临汾探寻减污降碳和可持续的多元发展之路。从总体战略方案,四大重点领域减排措施,到环境管理制度创新、重点项目投融资、传播交流等多元角度,基金会和合作伙伴期待通过一揽子的系统整合研究和试点,致力于帮助临汾市跳出空气质量水平排名倒数的城市名单,转变城市经济发展对高化石能源消耗的依赖;研究特别为临汾多个领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氢能、精品钢、新能源重卡、现代物流、绿色文旅等,在实践中探索低碳转型带来的协同增长潜力。

“我和能源基金会合作20多年,能源基金会在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中国改善空气质量和减污降碳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性和落地的工作,不仅推动海南努力实现世界级空气质量,也在山西临汾通过空气质量达标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


《山西临汾空气质量达标方案促进结构转型研究》设计框架  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

除了为临汾这类空气质量未达标地区提供助力,基金会和伙伴们同样期待推动空气质量在国内名列前矛的地区,通过更加严格、精细的减污降碳措施,勇于比肩世界级的空气清新度,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

今天,七成的城市达到了中国PM2.5标准,但该标准与世卫组织2021年提出的5µg/m3指导值仍相距较远。推动标准的升级,将进一步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健康与福祉,并以此为抓手助力气候等目标的达成。2023年,能源基金会联合跨领域的权威研究团队,围绕“健康、空气质量、温室气体减排”形成《修订空气质量标准保护人群健康》的综合报告,初步结果表明,若将空气质量标准降至15μg/m3,不仅能大幅降低过早死亡率,还能带来约38亿吨/年的碳减排效益,这为推动中国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分析基础。


《修订空气质量标准保护人群健康》旗舰报告核心结论:加严标准的健康效益估算  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

与此同时,能源基金会发起业内首个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ARCH),集合多领域专家,围绕空气质量标准更新的流行病学依据、健康货币化收益等前沿话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探讨,率先支持在海南等地开展世界级空气质量的前瞻性试点,并创新性地推动在公共传播中设定个体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等。这些成果和经验,正在为2035年美丽中国和2050年空气质量目标的设定起到重要的支撑,也为中国于2023年正式启动的空气质量标准进一步修订提供了参考。

“控制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健康。我和能源基金会从2018年起就开始合作,他们在推动基于健康保护的空气质量基准和标准的相关科学与政策研究,以及提升公众环境健康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表示。

今天,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已经深入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计划,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们健康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力。“世界级的空气质量、安全的气候、公众的健康和福祉是能源基金会和伙伴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已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看到了这一愿景的雏形,为了让愿景落实为行动、并更快更好地在全中国生根,我们和各方伙伴将持续、深入地在更多元的领域开展工作,如持续深入开展空气、气候、健康、能源、经济协同增效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亚太地区减污降碳的区域协同治理,探索甲烷等短寿命温室气体减排工程等。我们相信那个空气清新、气候安全、健康、繁荣的未来,将不日而至。”刘欣对未来充满期待。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