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25周年|能源基金会2024中国气候周暨在华25周年庆祝活动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8日-13日,能源基金会在上海、苏州、盐城、北京举办了2024中国气候周暨在华25周年庆祝活动。此次活动对于加强中国与世界间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增进了各方对于基金会25年来各领域重点工作以及未来方向的认知,推动多方力量的进一步凝聚,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多家国际机构负责人以及世界级专家学者为能源基金会在华25周年纪念活动发来了视频祝贺。其中包括国际能源署署长法蒂•比罗尔,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米达•阿利斯夏巴纳,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等。

左上国际能源署署长法蒂•比罗尔;右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中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米达•阿利斯夏巴纳;左下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右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

活动期间,能源基金会及其董事会成员和部分资助方代表一行60余人,赴上海、苏州、盐城三地,与当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以及领域专家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并参观了解各地低碳转型代表性机构和企业。这三地是中国绿色转型的典型城市,也是能源基金会“支持地方低碳转型工作”的重点工作地区。基金会与当地和更广泛的各方合作伙伴在相互合作中加深友谊,不断探索,突破创新,为各地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重点工作提供积极助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寻求可行的地方解决方案。

中国气候周:上海之行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正着力推动能源体系、交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以及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构建和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工作,促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将对中国的低碳可持续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8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了能源基金会一行。双方共同期待加强合作,推动上海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共同为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右)会见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左)一行

9日上午,能源基金会与董事会成员、部分出资方代表以及领域专家等,共同围绕国际慈善事业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中国脱碳进程中的角色、以及能源基金会地方合作战略和实践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此外,9日中午还特别组织了“绿色航运与清洁燃料”午餐会,各方以上海为重点,深入交流清洁航运的潜力和机遇。

左图:“国际慈善事业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中国脱碳进程中的角色”会议;右图:“绿色航运与清洁燃料”午餐会

9日下午,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并围绕全国碳市场、上海碳市场、金融支持高碳行业转型进行交流。交易所负责全国碳市场交易系统和上海碳市场的运行和管理。目前全国碳市场已经纳管2200多家发电企业,覆盖约5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截至2024年11月,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5亿吨,成交金额297亿元;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覆盖碳排放量由50多亿吨增加至80多亿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左)与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右)交流

9日下午,基金会一行参观了现代建筑设计大厦北楼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项目。该建筑采用了光储直柔、热泵、建筑外围护保温性能提升、循环利用等节能减碳技术,一次能源使用降低50%以上,用电量减少44.5万度/年,年碳排放降低43%,可为全国200亿平米既有公建改造提供参考。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现代建筑设计大厦

9日晚上,基金会一行参观了“上海久事”号电动游览船,这是黄浦江上首艘、也是唯一一艘电动游览船。中国有10万多艘内河船,推动内河船舶电动化将大幅削减内河船舶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港口、内河航运、城乡物流等领域的绿色转型,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电力应用等,全产业链产值万亿以上。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上海久事”号电动游览船

中国气候周:苏州之行

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特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制造业大市和能源消费大市。今天的苏州正在全面探索可持续增长动能的切换路径以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10号上午,基金会一行来到苏州市相城区,从区域层面了解智慧绿色能源转型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区域虚拟电厂平台,集成源-网-荷-储交互信息为一体,规模化提升需求侧互动潜力60兆瓦以上;创新性电力需求场景——光伏、储能、车网互动(V2G)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示范站,通过优化储能、V2G充放电策略缓解电网压力、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综合能源供应场景——相城区能源站,通过余热利用、集中供能方式,显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30%以上。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相城区综合能源站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相城区虚拟电厂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光储充示范站

10号下午,能源基金会一行与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等政府部门代表以及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朱晓明等业界专家,共同交流苏州市低碳转型成果和挑战,以及能源基金会与苏州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情况。

此后,基金会一行来到苏州晟能储能站参观。苏州市累计并网投运9个电网侧储能项目,总规模达到54万千瓦-105万千瓦时,投运的储能电站每年可调节供应绿电约4亿度。2024年夏天,储能在苏州市电力平稳迎峰度夏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苏州晟能储能站

接下来,基金会一行来到苏州工业园区。中国大型工业园区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50%以上。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园区、碳达峰试点园区,对中国的工业园区低碳转型起到引领作用。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苏州工业园区

10号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会见了能源基金会一行。双方共同期待在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绿色产业培育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推动国际经验交流互鉴,为苏州乃至全人类的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气候周:盐城之行

盐城以绿色能源和美丽生态两大亮点而闻名。其风电光伏资源丰富,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其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均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中国光伏行业前10强企业中已有8家企业在盐城投资布局,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2023年盐城新能源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5%。

11号中午,盐城市市长张明康会见能源基金会一行。双方共同认为彼此在绿色转型的理念和方向上高度契合,合作空间十分广阔,期待在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更多切实合作,促进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零碳产业园建设,共同建设更加美丽的地球家园。

11日下午,基金会一行参观了盐城大丰港国际合作零碳产业园。该园区通过海上风电和光伏直供,为新能源制造、氢能、钢铁等企业提供可追溯、稳定的绿色用电,还提供标准化和国际化的碳排放核查服务。2023年大丰区新能源发电超过94亿度。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盐城大丰港国际合作零碳产业园

此后,基金会一行参观了蜂巢新能源二期工厂。盐城基地是蜂巢能源的重要电池生产基地之一,总产能23GW。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蜂巢新能源二期工厂

最后,基金会一行参观了国内大型综合型海上风电基地金风科技大丰总装厂。该工厂约85%的产品供应出口。

在华25周年多方深度对话

12-13日,能源基金会一行回到北京,邀请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际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大学、研究智库、行业企业等代表共计百余人,围绕贸易和供应链合作、甲烷控排、能源-空气-气候-健康协同、中国中长期能源转型关键问题、中国电力行业脱碳、气候外交/中国与世界、宏观增量政策推动绿色转型、工业电气化等重点话题展开探讨。各方嘉宾结合自身研究和经验等进行了深入、多元的沟通和交流,对未来中国和世界各重点领域的低碳转型方向提供了丰富中肯的建议。

能源基金会一行参观蜂巢新能源二期工厂

在“宏观增量政策推动绿色转型高端闭门研讨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白子文(Steven Barnett)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曾提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挑战,我们需要为绿色转型留出财政空间,同时把资本留在这些最重要的地方;我认为,中国和全球需要进一步促进中期的增长,而唯一的做法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在“气候外交/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上,巴西驻华大使馆环境与气候变化处处长路易斯表示,巴西和中国在环境和气候问题上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在双边层面,合作通过已建立的机制、框架和有针对性的协议得到了扩大。我们在高级别双边合作机制“中国-巴西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内设立环境和气候变化分委会,进一步促进我们的伙伴关系机制化。随着我们迈向COP30以及明年金砖国家峰会等里程碑,巴中合作证明了双边伙伴关系在推动全球环境改善方面的潜力。

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贸易和供应链合作研讨会”上,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提出,在存在地缘政治分歧的背景下,需要尽可能维持低碳技术产品的贸易和投资流动,应遵循八个原则:供应链多元化是合理的政策目标;完全的自给自足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各国对低碳技术的贸易政策应基于事实,例如出口国对具体产品的实际补贴水平,而非随意制定;应使用有时间限制的补贴而非永久性关税,永久性关税只会使本国产业变得懒怠;进口中国的光伏板不会对欧洲就业造成威胁并会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欧洲应以低成本购买这些产品以尽快推动能源转型;各国应以理性、更有针对性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而非采取如泛安全化的激进方式;清洁技术相关的对外依赖与化石燃料有本质的不同,不能用化石燃料时代的旧视角看待能源对外依存度;当国家评估供应链风险时,工厂的位置比其所有权更重要,欧洲应欢迎中资企业在欧洲投资建厂。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周原冰在“加速中国电力行业的脱碳进程”研讨会中提出,中国“立”新能源需要考虑充裕性、安全性、经济性、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新能源的可靠替代可以分三个阶段,即电量替代、容量替代和全面替代。火电转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保持现在支撑电网角色定位;第二,煤电的掺氨或者掺生物质发电逐步降低碳排放;第三,电、氢、氨、醇联产,整个新能源基地不光产电,它是一个多产品联产,但是零排放;第四,整个煤电绝大多数转为调节电源和后备电源,少部分作为战略备用,最终实现退出。

在“中国中长期能源转型关键问题研讨会”上,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代理主任崔宜筠副教授表示,中国的传统资本投资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亟需找到新的投资机会,绿色投资不仅对于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还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工园区处处长刘思明在“加速工业深度脱碳一一电气化专题研讨会”上提到,在“十五五”期间和更远的未来,中国的石化化工电气化提升速度应该会进入稳步提升阶段。从现在到2030年期间,可以从电力替代蒸汽为主的动力改造和小功率的热力改造;在2030年到2035年期间,逐步地扩大大功率的热力改造、电气化的改造;从2035年到2060年,进入一个全面深化的电气化改造的深度脱碳过程。最终使中国石化化工电气化提升对全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能源-空气-气候-健康协同战略:基于临汾案例的空气质量规划驱动多领域碳减排的系统方法”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认为,临汾的空气质量改善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对其他城市的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临汾空气治理项目采用了五方合作的创新模式,由能源基金会与项目研究团队、以及国家、省、市级政府进行沟通合作,保证项目在一个顶层设计下集成并向共同的目标来努力。

在“面向2035年深化甲烷控排行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腾飞教授表示,研究显示中国人为甲烷排放已于十年前达峰,且当前排放水平比峰值下降了10%。这一积极趋势背后的主要动力源于煤炭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如露天煤矿增加,关闭小煤矿,以及生产向煤炭富集省份转移。随着国家甲烷控排行动方案的出台,到2030年,中国的甲烷排放有望在峰值基础上减排约20%,其中煤炭行业亟需提升减排的技术经济性。未来,强化中国的甲烷控排行动,结构性转型政策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如加速关闭高瓦斯煤矿,推动规模化农场的发展,及提升废弃物处理的焚烧比例等措施,值得重点关注。

在华25周年高级别圆桌座谈会

12日下午,能源基金会还特别邀请多领域高级别代表近200人,召开“庆祝能源基金会在华25周年高级别圆桌座谈会”。与会代表对于能源基金会在华25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基金会进一步发挥国际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汇聚全球丰富智慧和经验,为中国和世界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华25周年庆祝晚宴

 

12日晚,能源基金会举办庆祝在华25周年晚宴,近500位各领域合作伙伴、资助方以及基金会新老员工共聚一堂,畅谈能源基金会与各方同仁共同见证和参与的中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历程,并表达了对未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热切期待。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晚宴上表示,能源基金会有幸与众多优秀的领域同仁一道,参与到中国和世界能源转型的巨大变革中,我们为能源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欣慰和鼓舞。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各方伙伴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唯有彼此合作,才能应对日益紧迫的气候挑战。我们期待继续和大家紧密携手,共创气候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繁荣未来。

 

搜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