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形
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形。没有故事,所有发生了的事情都会四处飘散,彼此之间毫无差别,没有任何东西会有任何意义。但是,一旦你对发生了的事情有了某种故事,所有其他跟人之为人有关系的好东西就会出现:你会笑,会敬畏,会充满激情地去行动,会被激怒,会想去让什么东西改变。
——亚历克斯.蒂松(普利策奖获奖者)
“我很认同蒂松这段话。好的传播能让人用身心感悟你的故事,并为之投入改变的激情。在我们这个世纪,气候变化正在成为一切重要问题的底色,讲好气候和低碳转型的故事,让它激发拯救人类自身于气候灾难的雄心和行动,是个令人振奋的任务。”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荆卉说。
能源基金会的策略传播项目成立于2015年。“如果说基金会其他项目组是通过支持研究和试点为决策提供参考,我们的工作就是讲好能源转型目标和路径选择的故事,帮助相关方做好知情抉择,”荆卉说。如今,能源基金会的策略传播工作已经开展了四年,在气候与低碳转型的议题建设、领域赋能以及推动公众行为转变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并欣喜地看到它们正在生根发芽。
让柴油车污染的问题被重视起来
在2018年启动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中,柴油货车被列为重要治理领域之一。但在两三年前,虽然已有业内专家意识到仅占机动车保有量6.4%的柴油车排放了63.6%的氮氧化物和99%的颗粒物,然而在圈外,柴油车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还鲜有人问津。如何让它获得更多关注,提升相关方的优先考虑级别,成为策略传播项目思索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话题带入公众视野,2016年,能源基金会支持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柴油车船污染严重的京津冀等地区开展调研,将缺乏监管、油品质量差、港口柴油污染严重等问题反应在《中国柴油污染相关事实》调查报告中。在随后召开的发布会上,这份调查报告被配以专家解读,让大量与会媒体切身感受到了柴油车船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的紧迫性。仅10余天内,相关的新闻报道就超过了200条,众多读者对柴油车污染表示担心,并期待对其进行治理。这一波传播活动,有效地把柴油污染带入到空气污染治理的大话题之内,加速了各方对于话题的认知。为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能源基金会支持了“清除黑尾”公众倡导行动,项目伙伴在北京8个地铁站投放公益广告,普及柴油车危害的知识,同时提示公众拨打12369参与对污染车辆的监督。此外,项目还支持设置#清除黑尾#微博话题讨论,4个月内,话题阅读量高达134万,讨论量超9万,柴油机污染短视频微博播放量超110万;支持与腾讯联合推出柴油污染图片专题,1个月内浏览量达到20万,收到评论1000余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柴油污染的严重和危害。
微博“清除黑尾”热门话题
随着公众和媒体对柴油车污染的不断关注,提供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成为下一步传播的重点。从2017年9月起,能源基金会支持开展中国货运行业调查,梳理柴油车集中的货运行业的痛点,并采访行业专家,提供解决建议。2018年3月,《中国货运行业可持续性调查案例报告》在媒体上推出,从环保、节能、效率、安全与经济五个角度分析了解决路径和方法。这份报告随后被30多家媒体引用,微博上#可持续货运#话题阅读量超过215万,形成了媒体对如何解决柴油车污染问题的新一波讨论。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理柴油车污染得到了高层的重视,并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2018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被中央确定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2019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全国在用柴油车排气管口冒黑烟的现象;2019年4月1日,北京市也迅速出台了专门的柴油车治理行动方案,柴油车污染的治理得到了快速地推进。
《中国货运行业可持续性调查案例报告》一经发布,被30多家媒体引用
“一项政策的推动,除了依靠研究、试点,也得益于话题在公众和媒体议程中优先度的提升、利益相关方认知与态度的转变,”荆卉说,“有策略的传播让柴油车污染治理这个话题以更有效的方式进入相关方的视野,提升了它的可见度,并且搭建了一个能供各方充分讨论的场域,推动议题在论证中形成共识。”
为领域赋能
把传播的最佳实践和有效方法带入领域,帮助相关机构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地讲述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的故事,是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工作努力的另一个方向。
2017年,能源基金会推出了气候与能源传播能力提升计划,以工作坊的形式,为领域内相关机构的传播人员提供交流和培训机会。由于各机构的工作目标各异,对传播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能源基金会经过三个月详细的调研,开发了首套量身定制的气候能源议题策略传播课程,为参与者提供不同板块的系统性知识和丰富的国内外经验分享。该工作坊已成功举办两期,为近30家机构进行了培训。
近30家机构参加了策略传播课程培训
通过培训,不少参与者对于如何做好能源气候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然而,大多数机构对传播工作的投入较低,很多好的想法难以付诸实践,也限制了气候传播的创新。为此,能源基金会于2019年7月发起了策略传播小额资助项目,支持更多机构开展“小而美”的能源气候传播活动,提供创新的机会,让气候故事有更丰富的角度。
另一方面,能源基金会还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支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宣教人员系统性地探讨和分享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公众对于空气污染治理的支持和参与。2年内,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共计170余名生态环境部门宣教人员参加了交流与学习,从中获取新的思路和方法。
促进公众行为改变
无论是解决环境问题还是应对气候变化,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是关键一环。而好的传播,可以极大地增强公众的环保、低碳意识,并促进其行为的转变。这也逐渐成为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工作的重点。
为治理民用散煤燃烧污染问题,一系列清洁供暖政策快速出台并进入实施。然而由于对政策不熟悉、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经济、配套等多种原因,不少地方的清洁供暖工作都遇到村民的不理解和不接受的问题。
2017年,能源基金会支持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农村散煤治理传播项目”,强调摸清实际问题、以受众真实认知和需求为基础开展工作。项目产出的《京津冀散煤燃烧治理研究报告》把老百姓对“贵不贵、暖不暖、使用和维护方便不方便”的关切、以及清洁供暖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体制机制、市场、传播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农村散煤污染治理传播工具包”,为基层传播工作提供参考。2018年至2019年,能源基金会支持宣教中心在河北农村开展了传播工具包的试点,基于当地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设计了涵盖政策、价格、安全、维修等问题的三句半口诀、标语以及抖音视频等传播产品,增加老百姓对清洁供暖的了解和信心。
“‘农村散煤治理传播项目’的开展为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宣传和公众行为引导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只有真正基于受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和文化传统实际状况开展传播,才能让生态环境传播内容深入人心,进而产生行动的改变,能源基金会带来的国际经验和策略性传播思路为项目的研究与试点提供了重要支持。”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说。
从2018年开始,能源基金会开始将目光投向消费领域的低碳化。消费已经连续5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领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也持续刚性增长。有研究表明,目前由居民消费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52%。为了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目标,消费领域的低碳化势在必行。能源基金会开展的“传播干预低碳消费”项目,将和研究机构、企业、社区、媒体等各方伙伴一起,致力于用传播促进中国公众的低碳消费观念养成和行为改变。
“我们期待不断探索气候和低碳传播的‘十八班武艺’,帮助彼此用更大的雄心来认识和建设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和繁荣的未来。”荆卉表示。